世界快资讯:一张身份证里的“黄河往事”丨水润中国·对话世界灌溉工程遗产

2023-04-16 13:59:51 来源:封面新闻

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李佳雨 苟春

韦桥村,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大坝镇。这是一个“移民村”,村民们大多是库区移民。他们从前生活在黄河边,记忆当中,黄河河水泛滥,泥沙漫灌农田,许多老一辈村民的童年记忆,都是和“水患”紧密相连。

一份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的数据显示,全区涉及移民的大中型水库40座,其中区内25座,区外涉及移民15座,他们来自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山东、浙江等省,主要以集中、后靠和插花等方式安置在22个县(市、区)121个乡镇、485个行政村、978个村民小组和宁夏农垦集团公司13个农场,呈现大分散、小集中的特点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袁东江的身份证

韦桥村村民袁东江对于黄河的记忆,格外深刻。他还保留着自己的一张最早的身份证,上面写着他原来的户口住址——营门滩村,上面还有三个英文字母“ymt”。记者询问他,这代表什么?袁东江说,是营门滩村的缩写。身份证上的袁东江,留着一撮小胡子,乌黑茂密的头发,看得出,在年轻的时候,他也是个“弄潮儿”。

他之所以还保留着这张身份证,一是留作留念,二是有个坐标,让自己一直记得祖祖辈辈是从何处来。至今,袁东江的人生轨迹,几乎都离不开水。

大坝镇韦桥村村民袁东江

小的时候,他的父亲将他从山里带到了黄河边,1979年初中毕业,他回家务农,学习如何种庄稼,如何化水为利。等到自己成家立业后,又主动申请了10几亩鱼塘,开始灌水养鱼,五六十岁后,他的工作又是和水利相挂钩,作为村里的“放水员”,每到灌溉时节,他就需要忙前忙后。

后来,黄河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日渐深入,袁东江的鱼塘,需要归还给当地相关部门。政府要征地,最初计划的是修建一个生态旅游度假区,他很支持这样的工作,先把鱼塘的水放了,卖掉了鱼,“这边的气候本身确实也不适合养鱼,鱼都比较小,不比南方”。

在他的印象当中,在最开始村民集聚的时候,面对土地不够的情况,还兴起了“开荒”。当时的土地分配原则是,谁开荒谁受益,这块土地的使用权就归谁。“但是这些土地都是广种薄收,满地都是草,离河道也近,就很容易反碱。”而反碱之后的土地,并不适合种庄稼,往往还需要人工翻土好几层,才能达到适合种地的程度。

这几年,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袁东江,开始过上了照顾孙子孙女、外出旅游的日子。他去过安徽黄山、陕西延安、海南等地,印象中,他说黄山的山很高,自己爬上山虽然不会大喘气,但也不太轻松;海南气候够温暖,可对于初到南方的北方人而言,也需要考虑到过于潮湿的情况。

黄河

实际上,类似袁东江这样在黄河边土生土长的人,还有很多。他们依水而居,因水而兴,身份证上的信息变更了几次,却保留着最初“依山傍水”的生活状态。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